2)第29章 内政不靠外战解决_革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回到治理国家的领域,那才是现在最困难的问题。

  等手下表完态,赵嘉仁就告诉他们,按照之间的计划行事。千万不要为了立功而去调整计划,如果对部队下达他们做不到的命令,对大家都是种伤害。先教育完了大家,赵嘉仁就匆匆表示散会,战争由枢密副使来负责。

  回到政事堂,赵嘉仁就开始召集会议。一众人等都表情凝重,目光锐利。看得出,他们都准备在会议上发言。等众人坐定,赵嘉仁说道:“朝廷虽然回到临安,然而我们人手缺乏,官员不足。所以要进行今年的科考。此事不能放松。”

  这话一出,官员们都被突如其来的话题弄到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。从道理上讲,朝廷恢复科举是正确的选择。这次科举不仅要解决官员不足的问题,更是彰显朝廷已经掌握了局面,有能力恢复科举制的营运。

  即便能理解,众人还是被突然打断思路而感到不舒服。科举的话就得有考官,以及相应的一系列问题。而且科举本身也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。其实谁能考上,很大程度也得看背后的势力怎么安排。没有能耐的人是没办法进入最后的殿试阶段,既然参加殿试的都是有能之辈,那么谁更有能,就未必是一张考卷能够决定的。在考卷之外的因素也存在很大的影响。

  有过这类经验的官员面色凝重,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。

  “科举结束之后,就开始制科考试。”赵嘉仁看着很轻松的讲出这番话,但是他的内心可一点都不轻松。

  没人反对举办制科,赵嘉仁就继续讲了下去,“诸位就推荐主考官吧。”

  制科考试是唐朝宋朝都有的一种特殊的考试制度。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,而制科考试是不定期的。制科考试的程序比科举考试要繁琐。参加制科考试的人员由朝廷中的大臣进行推荐,然后参加一次预试。最后,由皇帝亲自出考题。制科考试的选拔非常严格。宋朝总共三百多年的历史,科举考试选了4万多进士,而制科考试只进行过22次,成功通过的人只有41人。

  科举的主考官很快就敲定,由七十多岁依旧前来投奔朝廷,险些因为劳顿而死在路上的吴潜担任。老头子得到这个职务,更多的是一种荣誉。给他派的两个副手人选就非常重要,官员们都希望和自己近亲的人入选,所以还难以得出结论。

  此事可以多讨论几天,至于制科的人选很快就敲定。现在的小皇帝话都说不囫囵,杨太后能写自己的姓名,但是没人对她的学识有丝毫信心。剩下能够选择的对象当然就是赵太尉赵嘉仁。此时没人谈任何逾越的问题,官员们很清楚大宋真的受不了这样的折腾。

  确定自己得到了制科的控制权,赵嘉仁这才松了口气。他要把制科搞成高考,至于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