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83章 匆忙的战争间歇_革宋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着他认为的最糟糕局面。

  听到这个,张弘范忍不住说道:“若是宋国真的去攻打大理,倒也未必不是好事。我们蒙古攻打大理用了近十万兵,宋国就算是同样用十万兵,可他们是步军。所用的时日也必然比我蒙古的骑兵要多。战争旷日持久,反倒不至于让宋国有余力骚扰燕地与山东。”

  在张弘范眼中,河北比几千里之外的大理重要得多。蒙古控制的汉地在册的百姓不过两百万户。满打满算,人口一千万多些。这些人口中适合从军的大概有两百多万。就算是十抽一,也不过是二十几万状丁。从襄阳之战开始,蒙古几年来已经伤亡了十几万汉军。地方上原本的汉军世侯们怨声载道。这次南征,汉军或多或少都捞了点好处,这才算是没有出什么大事。若是蒙古大汗忽必烈要与宋军打硬仗,假如鄂州与汉阳这种一战就覆灭上万军队的战斗再打上五六次,张弘范对北方汉军为主的蒙古军士气就完全不敢有特别的幻想。

  当年是忽必烈带兵攻下的大理,所以忽必烈大汗对大理远没有张弘范这么‘豁达’。听了伯颜与张弘范的意见之后,忽必烈怒道:“若是宋国敢对大理用兵,定不饶过。”

  见大汗发怒,伯颜与张弘范都不敢说话。倒是郝仁笑道:“若是能统一各个汗国,便是宋国不对大理用兵,我们也不会饶过宋国。”

  这话对了忽必烈的想法,他只是哼了一声,就没有再说下去。郝仁也不再接腔。他自从成了荀子的追随者之后,就爱屋及乌的看了荀子徒弟韩非子的书。韩非的书看完之后,郝仁并没有读荀子的著作后的通透感,即便如此,很多实用内容也让他受益匪浅。

  譬如韩非子?说难第十二里面讲,夫龙之为虫也,可犹狎而骑也。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人有婴之,则必杀人。人主亦有逆鳞,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,则几矣。

  忽必烈自己攻打下的大理,让他放弃那是千难万难。不管伯颜或者张弘范说的多么正确,只要提出这个就已经是大错特错。所以郝仁就从另外一个层次来讲,既然蒙古与大宋的全面战争不可避免,那么大理就只是远离蒙古统治中心的一个偏远之地。从战略高度去谈整体战争,忽必烈自然会有他的判断。

  之后忽必烈等人就确定了停战协议的核心底线,蒙古与宋国不能在四川到山东的漫长战线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。在这一带上,双方以现在的实际控制线作为停战线。至于在更遥远的地区,蒙古只求能够固守大城,不主动去挑衅宋军即可。

  带着这样的谈判底线,郝仁就与宋国使者宋公明进行谈判。两边是一拍即合。蒙古有内部问题,大宋同样也有大量内部问题。赵嘉仁同样希望能够有时间先解决这个问题。

  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