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73章 偶作腕枕一气成_玩宝大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年过去了,已经不那么紧密了。

  而且,如果以后一旦银边掉落,两端的竹色和其他地方的竹色就会不一样,还得再包。

  余耀突然想到这一点,不免有些遗憾。心中所想,手上抓住银边,竟不由下意识的用力拔了拔。

  结果,这一拔之下,竟然把一端的银边或者说银套,给拔了下来!

  好在没损伤,以后还真得注意点儿。

  余耀看了看露出的竹板一端,颜色确实浅很多,这么露着还真不好看。

  余耀拿起银边,准备再套上。

  虽然能拔下来,但再套也不是那么容易,得对准了小心翼翼一点点来。对着正面弧度凸起的地方不好套,余耀又翻了过来,让弧度下凹的地方朝上。

  这一翻不打紧,余耀突然发现,这里居然刻了横着刻了一排小字!

  行云流水,俊朗飘逸。

  你要说在纸上写字,行书比楷书顺溜,可要是拿着刻刀在竹子上刻字,行书可是比楷书难多了!连笔的地方,往往很难连着刻,那就得重新下刀,但是这一断,笔意就容易断。

  但是这一排行书,能看出来,不仅好看,而且就是一个字一个字刻的,而不是一笔一笔刻的,这得多高深的功力啊!

  余耀一时兴奋,读了出来:“成气一枕腕作偶!”

  “嗯?这什么意思?不通啊!”

  余耀一拍脑袋,嗐,这一兴奋昏头了,古人怎么会从左往右刻?念反了!

  应该是:偶作腕枕一气成!

  腕枕,就是臂搁,另一个说法而已。

  从刻字的刀工来看,这应该就是作者!

  看来他很少做腕枕,做其他制品多,所以才是“偶作”;同时呢,他显然又很满意;一气成,不拖地带水,没有瑕疵。

  余耀有谱了,放下这块银边,立即搓热了手,去捂另一端的银边。

  捂了一会儿,用手抻乎者劲儿,开始拔。

  要不说有句话叫“有心栽花花不发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刚才不经意间拔了一端的银边,似乎很容易,现在真想拔了,反而有点儿费力了。

  他又不敢太鲁莽,只能一边捂,一边拔,最后总算正常拔下来了。

  正面还是无字,反面一看,这边有,四个,篆书,组成了一个田字形,像是没有边框的印章。

  三松稚征。

  “我说谁有这么牛逼的水平!原来是竹雕大师朱三松啊!”余耀手拍柜台,脱口叫道。

  朱稚征,号三松,明代嘉定人。

  明代竹雕,以嘉定为首;嘉定竹雕,以三朱为冠。

  三朱,是祖孙三代,都是明代的竹雕大师。朱鹤,号松邻,其子朱缨,号小松;朱稚征,是朱鹤的孙子、朱缨的儿子,号三松。

  别看他排在三朱之末,那是因为辈分,没办法。若论竹雕水平,三松犹在朱鹤和朱缨之上。

  朱鹤主要是开创了独到的技法,朱缨则主要擅长神像佛像,到了朱稚征这一代,才是集大成者,尤其是山水景物,朱稚征明显胜过了他的祖父和父亲。

  也正是朱稚征,作品广受关注,学徒接踵而来,让三朱声名远播。

  三松朱稚征有传世的作品,大多是笔筒,华夏历史博物馆、故宫博物院都有馆藏。

  不过,余耀却从未见过他的作品的拍卖记录,民间也没有公认的他的作品出现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