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789章 兰亭序,千古之谜_玩宝大师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或仿品。曾经有一幅《兰亭序》在历史上一度被认为是真迹,但后来经过大量考证,又确定是冯承素使用“双钩填墨”的摹本,并非真迹。

  有关《兰亭序》的发掘和收藏,又不得不提一提喜欢“毁古不倦”的乾隆皇帝。

  乾隆四十四年春,他已经收集到有关《兰亭序》的六幅作品。

  虽然其中并没有《兰亭序》真迹,但也都是历史上的名品,其中就包括冯承素的那幅摹本,另外五幅是:虞世南摹本、褚遂良摹本、柳公权书《兰亭诗》并后序,董其昌临柳公权《兰亭诗》,戏鸿堂刻柳公权《兰亭诗》原本。

  这六幅作品,可谓真迹之外价值最高的相关艺术品,能收集这么多,已经很不容易了。不过,这位乾隆爷还是意犹未尽!他又让大学士于敏中补戏鸿堂刻柳公权《兰亭诗》阙笔,再成一幅。

  这也就罢了,毕竟是补齐阙笔,而且于敏中也算得上书法家,书法风格于董其昌相近。

  可是,意犹未尽的乾隆不止多“造”了这一幅,自己居然又临了一幅!

  可能是他也知道自己的水平不大行,没敢临唐人的作品,而是临了“董其昌临柳公权”那幅。

  于是乎,前面六幅,加上于敏中补阙的一幅,再加上乾隆皇帝只能算得上“凑数”的一幅,一共八幅,成了著名的“兰亭八柱册”。

  因为乾隆皇帝为了“一永其传”,将圆明园的“坐石临流亭”改建成“八方重檐亭”,换了八根大石柱,每根柱子上刻一幅,“兰亭八柱”由此而来。

  不过,就此再想想,乾隆酷爱古董古籍珍品,又是君临天下的皇帝,就连他也没找到真迹,那真迹从唐代以后没有传下来的可能性极大。

  对此,如今盛行的说法是,《兰亭序》被唐太宗李世民带着下墓陪葬了。

  有些综合正史、野史、传说的本子,听起来还有鼻子有眼的。

  据说,王羲之对《兰亭序》也珍爱异常,因为他后来曾经也试过,再也写不出这种水平的作品了。于是,王羲之将《兰亭序》作为传家之宝。

  传至王羲之的第七世孙,已是南北朝末期。不过这个第七世孙少年时出家了,法号智永。这个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,不痴迷书法也说不过去。他痴迷到什么程度呢?在出家的永欣寺,他把自己关在一座小楼里苦练书法,发誓“书不成不下此楼”,就此苦练三十年。

  智永后来确实也成了历史上的一位书法名家,虽然比不上王羲之王献之,但,“真草千字文”了解一下。

  智永活了一百岁,很长寿;但他是个和尚,没后代;王羲之将《兰亭序》作为传家宝的愿望就此中止。不过,智永没儿子,还是有徒弟的,他临终前将《兰亭序》传给了徒弟辨才。

  辨才为了不负师父所托,在屋梁上悄悄凿了一个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