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169章 欠薪_混在东汉末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贾诩说,宫里的郎官不仅要自掏腰包买制服,买兵器,买文具,自掏腰包吃饭,还可以拿钱雇人代为当值。现在宫里的郎官大部分是本地人,他们之所以来做郎官,只是想走个形式,并不指望着因此来接近天子,获取天子的注意,很多人只是挂个名,然后花钱雇人替他们当值,自己经常在宫外,一年也难得进几次宫。这样唯一的好处就是便宜了他们这样的外地人,因为没地方可去,可以多值班,还可以挣点外快,也好补贴补贴。

  本来呢,这也只是外快,可现在这些已经不是外快的了,因为郎官们已经有大半年没有发俸禄,如果不是替人当值还能挣点钱,贾诩早就饿死了,要不他也不至于有病只能躺在床上硬撑,却没钱去看。

  这一说,让刘修本来还有些兴奋的心情顿时凉到了臀部。不发俸禄?我曰,不发制服我也就忍了,怎么连工资也不发?那老子兴冲冲的来上班图个毛啊。他越想越搓火,前世公务员是金饭碗,老子没后台,碰不到边,这世总算用姓命拼了一个当公务员的机会了,谁知他妈的连工资都不发,直接是个没底的破饭碗,这也太倒霉了吧。前世农民工被无良工厂欠薪,年关的时候还有总理出来说几句热心话,现在是皇帝老子欠薪,有理都没地儿说去。

  这都他妈的什么事?洛阳米贵啊,十几口人仅是吃饭就要不少钱,他本来还指望每个月能领点俸米回去补贴补贴,现在看来全泡汤了,不仅没补贴,还得赔钱。

  “怎么……怎么能这样?”刘修是欲哭无泪,立刻辞职的心都有了。

  “国家没钱。”贾诩给了他最直接的答案。

  “既然如此,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进宫做郎官?”刘修直挠头。他听曹艹说过,太学那些人可不是为了读书,而是为了补郎。因为按照惯例,太学生每年都有一次考试的机会,成绩优异者可以补郎,每年有一百个名额,就为了能在这一百个名额里挣一个,许多人在太学混到头发都白了也舍不得走。

  “那些人想当郎官,本来就不是为了钱。”贾诩连连摇头,大概是觉得刘修太天真了,“他们要的是出补官吏的机会,虎贲郎一有机会补缺,至少是个县令。”贾诩顿了顿,又无奈的笑了一声:“不过,补吏的机会太难得,都被有门路的人抢走了,我们这样的根本轮不着。”

  刘修不解,贾诩只好诲人不倦,再详细解释一下。大汉现有县道邑国大约是一千多,也就说需要一千多个县令,算每年要换一成吧,大要是一百多空缺,不说别的,太学一年要选一百个太学生,加上以孝廉的身份为郎的一年大概也有二三百,这些人总数加起来就已经是空缺的几倍,更不要说还有数不清的官宦官子弟、亲朋好友、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