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十一章 对策_大明军工帝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朱慈炅知道,农民起义是明末最大的问题,不管是天灾造成的也好,人祸造成的也好,反正最终结果就是李自成攻进了京城,崇祯皇帝被迫自杀。他可不想当亡国之君,那么要怎样应对一波接一波永无休止的农民起义呢?

  用银两赈灾吗?这显然是不现实的,崇正元年光是四川、陕西两地大旱就发下去五百万两,就这还是杯水车薪,根本解决不了饥民的问题。到后面河南、河北、四川、陕西四省都是连年大旱,一年一千万两都不够!

  国库现在就剩下三千万两银子了,每年的税收压根就不用去指望,官员的俸禄加上辽东的粮饷,每年还要往里贴钱!所以用银两赈灾肯定是行不通的,赈个三年大明就要破产了!

  或许有人觉得直接去剿就得了,大明有的是军队。这个方法也是不现实的,大明是有军队,只要有钱,招两百万大军都不是问题。但关键是没钱啊,辽东三十万大军一年的军费就是九百万两,四省剿贼需要多少军队呢?

  每个省派个一两万屯卫那就是去送死,起义军动不动就是几十万,虽然说他们都是农民,但屯卫基本上也是放下锄头的农民啊,只是装备齐全一点罢了。所以要派屯卫去的话一个省最少要派十万大军,四十万大军一年军费就是一千二百万,那还不如直接用银两赈灾呢。

  当然还可以调边军精锐去剿,朱由检那个时候调动的就是边军精锐,结果农民起义没剿灭反而让后金铁骑冲进了大明腹地,两面作战,两面都崩了!

  赈灾没银子,征兵也没银子,怎么办呢?

  朱慈炅也没办法,只能问计于人了,他直接在朝会上公布了陕西的情况,让所有官员全部动动脑筋写份奏折出来,他再在其中找找,看有好的解决方案没。

  这明朝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,干别的不行,写奏折那都是信手拈来,所以,第二天朱慈炅就收到了上千份奏折!

  这么多奏折一个人自然是看不过来的,孙承宗又不在,他只得将内阁其他三个宰辅和信王朱由检都叫到御书房,大家一起找,看能找到点有用的奏折不。

  最后大家都找到了,可意见却不统一。

  武英殿大学士、吏部尚书韩旷偏向于用银两赈灾,他找的都是这方面的奏折,这个方法朱慈炅自然是不同意的。开玩笑呢,一年两年是可以,但后面十多年都是这样,哪里来的这么多银子。

  文渊阁大学士、户部尚书来道宗偏向于调兵去围剿,这个同样也不用考虑。

  信王朱由检就比较奇葩了,他就看中了一封奏折,这是原兵部右侍郎杨鹤写的,大概意思就是,“盗贼”之起,“总因饥荒之极,民不聊生”,宜“招抚为主、追剿为辅”。

  徐光启更绝,一封奏折都没看上,因为他自己也有主意呢: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