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143章_老太太的咸鱼人生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唯独只有猪小妹一人。

  在意识到小小妹和饺子都是那种最令先生头疼的问题学生时,猪崽果断地对外求援。

  杨冬燕接到了求援,迟疑了一番后,很快就拍板决定了。

  “还在老家那会儿都有族学,咱们再依样画葫芦弄一个不就行了?老家都能找到秀才当先生,没道理在南陵郡不成吧?”

  弄个族学,再弄个家学。族学的规矩仿照从前,只需要稍稍改良一下就成了。家学不能这样,毕竟考第一给只肥母鸡这种福利,对于他们家的娃儿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。

  族学那头反而容易得很,还真别说,南陵郡这边莫说秀才了,就算想要找举人都不难。

  在本朝,有共鸣的举人、进士跟官职的比例约莫是三比一。也就是说,在绝大多数的官职上,都是三个人竞争一个位置的。当然,如果是进士,哪怕是同进士好了,想要谋个缺还是很容易的,只要不挑就一定能谋到缺。

  可举人呢?

  很多外地举人会长时间的滞留在南陵郡,翘首以盼着有空缺出现,因为像在任上意外过世、病逝或者突然需要丁忧的情况,还是经常会出现的。这种是不会等人的,需要立马上任,如果回到家乡就彻底没戏了,留在南陵郡的话,兴许还能碰碰运气,万一正好轮到自己了呢?

  除此之外,那些举人还会等着三年一届的会试,只要能通过会试,甭管是二榜还是三榜,都算是熬出头了。

  然而,长期滞留在南陵郡也有个问题,除非是家财万贯的,普通人只怕是连吃喝都没办法解决。倒是可以借助在一些书院里,平常帮着上上课解答一下,也有个落脚的地方,但像这种却是没有钱拿的,要是再算上笔墨纸砚的花费,以及偶尔同窗好友小聚,再买点儿心仪的书籍……

  唉,人生可艰难了!

  可再艰难,很多人都还是不愿意放弃的。诚然,但凡他们回到了家乡,最差也能在县学谋个学官的差遣,可这么一来,却是相当于告别了官场。

  十年寒窗苦读,他们图的可不是教书育人。

  正因为这些个原因,在杨冬燕起意创办族学、家学时,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寻到了先生。还应征的还不少,有三位举人,另外秀才也有好几个。

  旁的事情家里人都可以帮着做,包括准备开办学堂的房舍、桌椅、文房四宝等等,但招聘先生这种事儿,却没人能够代劳。

  等好不容易盼到窝头得空了,这事儿才总算搞定了。

  让杨冬燕略感惊讶的是,窝头没有选举人,而是选了两位略有些春秋的秀才。

  对此,窝头解释是,论学问确实是举人更扎实,但对于启蒙教学,却是没那个必要。反而几位秀才,因为屡试不第的缘故,将最基础的那几本经史子集反反复复的研读,倒是更合适一些。

  听到这番解释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