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第43章 口袋扎紧_1768戊子革命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n577824

  江宁八旗军副都统眯着眼睛,手里的强弓继续挽着,右手从腿上的箭袋抽出下一支重箭。

  满洲骑射,这是八旗的根本!

  可惜到了他这一代,关外的八旗还好,关内的普遍都不熟悉战阵了,自己带的这两个牛录八旗兵,至少有一半百步射箭十箭只能中个二三箭。

  不过,就算是这样,江宁八旗军副都统也有自信凭借手里的重箭,击溃老嘉山的贼军。

  朱移山踉跄两步连连后退,那一记重箭正好射中了他的左胸,导致他现在左胳膊几乎不能动弹。

  而在身边,几百支重箭同样射向没有障碍物阻挡的朱移山部。

  朱移山咬着牙,将朴刀衔在嘴里,右手翻到背上拽出一顶圆盾。

  “拿盾!”

  一声嘶吼,朱移山蜷缩身子跪在地上,尽可能的让身子躲在盾牌后面。

  听到圆盾上“叮叮咚咚”的声音,朱移山感到了一种煎熬。

  因为河中央有好几百个八旗兵,如果对方轮流射箭的话,自己根本没法动弹一步!

  不行!这样下去迟早要死!

  朱移山心里一凛,用力掰断胸口的箭杆,接着,瞅准时机,他一个翻滚疾步朝大炮阵地跑去。

  明代学者王艮资料(明天开始不这样了,有空闲时间就码字,谢谢大家的支持,因为没钱,在双开飞卢,那本每天要写一万五,时间真的很紧张,请大家谅解一下,写小说真的很累。)

  先世原居苏州,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(淮南中十场之一,今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),以烧盐为生,始祖名王伯寿。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(1483),为“灶丁”(烧盐的苦力)阶级,世代为灶户,“七岁受书乡塾,贫不能竟学”,十一岁时家贫辍学,随父兄淋盐。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,在山东拜谒孔庙时,得到很大启发,认为“夫子亦人也,我亦人也,圣人者可学而至也”。于是日诵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、《大学》,置书于袖中,逢人质难,久而信口谈解,如或启之”,在十多年的自学中,一方面不耻下问,一方面“不泥传注”,强调个人心得。因善经营,“自是家道日裕”,成为富户。

  王艮塑像

  38岁时远赴江西往游王阳明之门,下拜执弟子礼。王阳明一开始觉得他个性高傲,因此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“艮”字;王艮经常与师争论,“时时不满师说”,坚持自己的观点,既“反复推难、曲尽端委”,又“不拘泥传注”、“因循师说”,于是自创“淮南格物说”。他主张:“即事是学,即事是道。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,则亦失其本非学也。”强调身为天下国家的根本,以“安身立本”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。有一次坐“招摇车”(蒲轮)招摇过市,遭阳明指责。嘉靖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ddi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